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>新闻中心 >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

潮绣的艺术特色与文化传承

2025-08-12 02:03:27 PM

        潮绣是中华民族传统刺绣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,起源于中国广东省潮汕地区,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。据《潮州志》记载,唐代时期中原战乱频繁,大量手工艺人南迁至岭南,其中包括擅长刺绣的工匠,为潮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这一技艺在宋代进一步发展,至明清时期逐渐形成独特风格,并在民间广泛流传。


        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,潮绣以构图饱满、色彩浓烈、针法多样著称。其常用针法包括垫绣、钉金绣、盘金绣、散针绣等,其中垫绣是潮绣代表性的工艺之一。通过在绣品下垫入棉花或纸钉,使图案呈现出浮雕般的立体效果,增强了视觉层次感。这种技法使得潮绣在众多刺绣流派中独树一帜。


        潮绣使用的材料也较为特别。传统潮绣多采用真丝缎面为底料,绣线则包括彩色丝线、金银线以及绒线。金银线的大量使用赋予绣品富丽堂皇的艺术气质,尤其适用于庙宇装饰、戏服和节庆用品。例如,在潮汕地区的传统戏曲中,演员所穿的戏袍多由潮绣制成,图案常见龙凤、蝙蝠、花卉等吉祥题材,象征福禄寿喜、吉祥如意。


        清乾隆年间,潮州城内已有数十家绣庄聚集于西门一带,如天地坛、布梳街及开元寺周边,形成专业化的生产与销售体系。据《广东工艺美术志》记载,当时潮绣产品不仅供应本地需求,还远销新加坡、泰国、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,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。


        20世纪初,潮绣在国内外展览中屡获殊荣。1910年清政府在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,潮绣作品参展并获得高度评价。新中国成立后,潮绣继续发展。1982年,潮绣代表作品《九龙屏风》和《吹箫引凤》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,该奖项由轻工业部设立,是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的权威奖项之一。


        根据潮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2024年发布的《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报》,截至2023年底,全市登记在册的潮绣相关传承人共计47人,其中国家级1人,省级6人,市级18人,县级22人。同时,全市设有潮绣传承基地9个,包括潮州市潮绣研究所、李淑英潮绣工作室等,年均开展公益性培训课程超过120场次,参与人数逾万人次。


        在教育传承方面,韩山师范学院自2015年起设立民间美术专业方向,将潮绣纳入课程体系,每年培养本科生约30人。此外,潮安区、湘桥区多所中小学开设潮绣兴趣班,推动非遗进校园。据不完全统计,2023年仅湘桥区就有17所中小学开展潮绣教学实践,累计授课课时超过2000节。


        近年来,潮绣也在创新中寻求发展。2023年6月,在第十九届中国(深圳)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,潮绣新作《硕果累累》获得工艺美术文化创意金奖。该作品采用金银线与彩色丝线结合,描绘荔枝、柚子、杨桃等岭南佳果,体现地方物产特色,运用多层次垫绣技法,增强果实的立体感与质感。


        与此同时,数字技术也被引入潮绣保护工作。2022年,潮州市档案馆启动“潮绣数字典藏工程”,对馆藏清代至民国时期的327件潮绣实物进行高清扫描与三维建模,建立可检索数据库,公众可通过官方网站查阅部分资料。


        在国际交流方面,潮绣多次作为中华文化代表参与海外展览。2019年,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举办“中国非遗艺术展”,潮绣作品《双凤朝牡丹》参展;2022年,潮绣亮相巴黎秋季博览会,吸引众多海外观众关注。此类活动有助于提升中国传统工艺的国际认知度。


        潮绣不仅是一种手工技艺,更承载着潮汕地区的民俗信仰、审美观念与历史文化。在政府支持、传承人努力和社会参与的共同推动下,这一古老艺术正在实现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。未来,随着研究深入和传播渠道拓展,潮绣有望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。